更多关于湖北教师招聘招考信息的内容,请关注公众号:公事通教育!免费领取备考资料,咨询电话:18571886202。
2025湖北公考招聘备考交流群
在公务员考试中,恰当运用科研人物素材能让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。这些科研人物的事迹体现了坚韧不拔的毅力、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,是宝贵的写作资源。以下为大家介绍几位值得在2025公考中运用的科研人物。
蔡旭哲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航天员,他有着重返“太空家园”的传奇经历。2022年6月5日,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,蔡旭哲作为乘组成员,与陈冬、刘洋驾乘飞船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,在轨驻留6个月。这次任务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建造阶段以来情况最复杂、技术难度最大、航天员乘组工作量最大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,他们也被网友称为“最忙乘组”。
2022年9月17日13时35分,蔡旭哲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气闸舱的舱门,执行他的首次出舱任务。在这次出舱活动中,他还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——首次舱外救援验证。任务中,他模拟失去工作能力的航天员,陈冬将其从舱外带回出舱口。为了更加逼真地模拟特殊情况,蔡旭哲将原本紧紧握着舱壁扶手的双手松开,那一刻,他唯一的安全装置就是系在同伴腰上的一个挂钩,整个过程持续约20分钟。
首次天外归来后,蔡旭哲给自己做了两个归零,心理归零和身体归零。他秉持着“不管哪一次飞,都当成首次飞”的信念,度过半年的身体恢复期后,立刻投入新一轮的备战训练。以归零的心态,他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再赴星辰之约,创造了目前重返空间站间隔时间最短的纪录。
在公考写作中,我们可以运用蔡旭哲的事迹来阐述勇于挑战自我、保持归零心态不断进取的精神。比如在论述创新发展、个人成长等主题时,蔡旭哲面对新任务不骄不躁,始终以全新的姿态去迎接挑战,这种精神可以激励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突破自我,追求更高的目标。
袁隆平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,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,被誉为“杂交水稻之父”。他1930年9月7日生于北平,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(现西南大学),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,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2021年5月22日,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,但他的精神和贡献将永远被铭记。
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、应用与推广,发明“三系法”籼型杂交水稻,成功研究出“两系法”杂交水稻,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。他深入田间地头,与稻香为伴,以坚韧不拔之志,勇攀科技高峰。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粮食安全、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。他先后获得“国家特等发明奖”“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”、联合国“科学奖”“沃尔夫奖”“世界粮食奖”等奖项。
袁隆平院士的事迹可以用于论述农业发展、科技创新、社会责任等主题。在公考文章中,我们可以以他为例,强调科技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,呼吁大家关注粮食安全问题。同时,他那种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,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科研一线的精神,也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,是我们学习的榜样。
在游戏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,冯骥以独特的视角和坚定的信念,在游戏开发领域开辟出一条传承文化与创新表达的独特道路。他是1982年出生的游戏科学的掌舵人,凭借对游戏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,带领团队打造出备受瞩目的游戏作品。
冯骥深知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,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。他认为做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,有很多共通的东西全世界的玩家都可以感受到。以《黑神话:悟空》为例,这款游戏以中国经典名著《西游记》为蓝本,将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重新演绎,为玩家呈现出一个充满东方奇幻色彩的游戏世界。
在游戏制作过程中,冯骥带领团队深入研究《西游记》原著,力求在游戏中还原原著的精髓。他们阅读了100多次《西游记》,参观了无数的文化遗址,为孙悟空的盔甲创造了12亿个模型,只为追求游戏中每一个细节的真实性。游戏中,玩家可以看到高度还原的中国古建筑,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。
在公考中,我们可以运用冯骥的事例来论述文化传承与创新、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等主题。他通过游戏这一新兴载体,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,既实现了文化的传承,又进行了创新表达。这启示我们在当今时代,要善于利用新的形式和手段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,同时也体现了青年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作用。
这些科研人物的精神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价值。蔡旭哲的归零心态和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,激励着我们在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时,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断学习和进步。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,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,要敢于突破传统,勇于尝试新的事物。
袁隆平对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的执着追求,提醒我们要重视农业基础地位,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,只有解决好粮食问题,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。同时,他的科技创新精神也鼓励我们在各个领域不断探索,提高自主创新能力。
冯骥用游戏传承文化与创新表达的做法,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。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,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新兴媒体和形式,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,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。这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,也能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。
在公考写作中,合理运用科研人物素材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、有说服力。首先,我们要根据文章的主题选择合适的素材。如果是论述科技创新,我们可以选择蔡旭哲、袁隆平、冯骥等人物的事迹。
其次,在运用素材时,要对人物事迹进行简要而准确的概括,突出其关键精神和品质。同时,要将人物事迹与文章的观点紧密结合,分析其对主题的启示和意义。例如,在论述个人成长时,我们可以提到蔡旭哲的归零心态,说明在人生的不同阶段,我们都要学会放下过去的成绩和荣誉,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。
最后,要注意素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。可以结合多个科研人物的事迹,从不同角度来论证文章的观点,使文章更加全面、深入。同时,在运用素材时,要避免生搬硬套,要让素材自然地融入文章中,为文章的观点服务。
总之,这些科研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是2025公考中宝贵的写作素材。我们要深入理解他们的精神内涵,并将其合理运用到公考写作中,以提升文章的质量和感染力。